当前位置:

品牌 · 导读

用户购买文化日历本质是一种精神消费,更多是为了精神的愉悦,它是一种格调情趣,一种生活方式,一种“每天翻开新的一页”的仪式感。


过去“负责吃灰”的日历,互联网如何让其再次火起来?

2017年版《故宫日历》截至11月末卖出了47.3万册,较去年翻了一番。豆瓣的官方微博也提到《豆瓣电影生活日历》不到一周就被抢光。早前,聚集了知识青年的果壳所发行的物种日历在短时间内卖出了500万的销售额。


这样的场景,在2013年是不可想象的。当时各地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挂历行业哀嚎一片,比如广州挂历台历一条街销量最多下降80%,日历生产与销售公司迎来裁员甚至倒闭关张。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,与《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》这样的政策有直接关系,政府为了避免铺张浪费限制机关和企业用公款购买日历等产品,对日历行业造成巨大影响。因为之前企业和机关一直是日历的最主要买单人。

如今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,文化日历玩家却越来越多,不仅仅有故宫日历这样的老司机,还有豆瓣、果壳等上百个品牌,其中70%是2016年才面世的。更不可思议的是,它们都取得了非常亮眼的销量成绩:销售额都达到数百万级别。并且它们思路大同小异,与传统日历最大不同在于一点:有了文化属性,同时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和销售。


《故宫日历》由故宫出版社出版,在1932年到1936年发行之后曾中止,直到2010年以1937年版日历为蓝本重新出版,6年间销量增长超过8倍,长期居于生活艺术类图书销售榜首——注意,它是图书,而不是工具。不论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版本还是最新版本,均与故宫藏品进行了结合,让其充满文化底蕴。


《豆瓣电影生活日历》则是由豆瓣市集和豆瓣电影团队打造,其定位为“电影书”,每一页内容都与电影有关系,包括电影人物的诞生、经典电影的发布、经典的电影台词,还整合了电影在豆瓣的短评与评分,用户还可拿出手机扫码二维码查看更多电影内容。《豆瓣电影生活日历》要抓住的是热爱电影的那部分年轻人,希望给用户每一天的生活融入电影元素。


《果壳物种日历》,一听名字就知道是面向知识用户群了。在周边上果壳尝试较早,今年已是果壳第三年做日历,今年主题是“萌物”,依然是各种生物科普。《果壳物种日历》拥有插画、文字介绍,还有二维码让用户可到果壳App查看更多知识,同时日历可撕下作为明星片寄出。

《故宫日历》、《豆瓣电影生活日历》、《果壳物种日历》,它们相同之处是都有浓烈的文化内涵,与故宫、电影、物种知识这些文化密切相关。简单地说,这些日历的本质就是文化周边产品,用户购买文化日历本质是一种精神消费,更多是为了精神的愉悦,它是一种格调情趣,一种生活方式,一种“每天翻开新的一页”的仪式感,因此日历的内容、文字、设计,就显得至关重要。


在IP满天飞的今天,周边不是一个陌生词汇。互联网IP之前更多是在追求虚拟内容的周边开发,譬如文学到电影到动漫到音乐到游戏,涉足实体商品的并不多。但是,传统IP实体化取得成功的却鳞次栉比,从日本动漫的海量延伸品,到迪斯尼创办的娱乐帝国,都是周边产品开发的成功尝试。

不论是《故宫日历》、《豆瓣电影生活日历》,还是《果壳物种日历》,日历只是它们尝试周边产品开发的开始。目前,果壳官方主题市场就已拥有T恤、绿植、笔记本在内的多个周边商品,在周边探索出一条路来;豆瓣官方微博表示接下来会开发更多的周边主题产品,这或许会让豆瓣在保持原有调性的同时增加一种变现模式;故宫最近则宣布要跟8848开发“故宫手机”,在周边产品开发上与第三方合作走得更快更远。

文化周边产品市场或许距离爆发已经不远

随着中国消费升级的深入,尤其是精神消费市场的壮大,文化周边产品市场或许距离爆发已经不远。互联网文化周边产品对个性化、设计感的追求意味着C2B模式将会更有用武之地;社群营销、社群电商、粉丝经济、知识变现这些流行的词汇,与互联网文化周边产品交汇同样会碰撞出许多火花。


标签:日历生意经阅读次数:670